页面

2012年7月30日星期一

硬骨鱼(Osteichthyes)

硬骨鱼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有肺鱼亚纲、总鳍鱼亚纲及辐鳍鱼亚纲。至少有一部分真正的骨;头骨有骨缝。牙齿常与骨骼愈合。鳍条常有源于皮层的节。每侧常有2鼻孔。上颌咬缘常由膜骨类的前颌骨与上颌骨形成。常有鳔或功能似肺的鳔。仅少数较低等的种类肠有螺旋瓣膜。体内受精的种类相当少。胚胎均不包在硬卵壳内,借助于渗透平衡和能的转变来维持血中尿素和氧化三甲胺的低浓度(肺鱼类与矛尾鱼属除外)。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最早的鱼是4.5 亿年前寒武纪时期出现在地球上的圆嘴无颌的鱼。鱼类很容易从外表上区分开来,它们组成了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在总数为5万种的脊椎动物中,鱼类有2万2千余种。硬骨鱼的骨骼主要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为软化硬骨和骨膜两种:在软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软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结缔组织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额骨、顶骨、鳃盖骨等。鱼类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两部分。硬骨鱼类,如中华鲟、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大小黄鱼、带鱼等。

硬骨鱼是水域中高度发展的脊椎动物,以其广泛的辐射适应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各处。其类型之复杂、种类之繁多可为脊椎动物之魁首。本纲的主要特点即在于骨骼的高度骨化,头骨、脊柱、附肢骨等内骨骼骨化,鳞片也骨化了。其头部骨骼分化为数目很多、都有各自名称的骨片。这些硬骨的来源,有从软骨转变来的软骨内成骨;也有从皮肤直接发生的皮肤骨,故硬骨是双源形成的。硬骨鱼的鳃裂被鳃盖骨掩盖,不单独外露。喷水孔缩小,甚至消失。大多数有鳔,少数有肺。大多数是舌接式的头骨。原始的类群为歪型尾,进步的类群为正型尾。

内骨骼或多或少是硬骨性;体外被骨鳞,或硬鳞,或裸露无鳞;鳃裂外方覆以有骨片支持的鳃盖,鳃间隔退化;雄性腹鳍里侧无鳍脚,尾鳍多为正形尾;鳔通常存在,大多数种类肠内无螺旋。硬骨鱼的体型典型的为纺锤形。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及尾鳍均存在。偶鳍基部变窄,鳍呈扁状,转动灵活。身体各部比例的变化及各种鳍的相互位置及鳍支持构造的变化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兹引用对现代鲈鱼的外部形态分部及常用描述用语做为参考。


硬骨鱼类终生在水中生活,体表有鳞,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有一个心房,一个心室,一条血液循环路线。在水中产卵,体外受精。鱼类的体型多数为纺锤型或扁平型、棍棒型,这样能减少在水中游泳的阻力。背部颜色深,腹部颜色浅,有利于隐蔽自己。鳍是鱼类维持身体平衡、控制运动方向、推动身体向前运动的器官。可分奇鳍和偶鳍,奇鳍就是鱼的不成对的背鳍、臀鳍和尾鳍,偶鳍为成对的胸鳍和腹鳍。鱼类的偶鳍相当于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在食道的背侧,还有鱼类所特有的一个器官——鳔。鳔内充满了气体,随着鳔的收缩或膨胀,引起身体比重的改变,使鱼能够浮沉或保持静止状态。鱼类有特殊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侧线位于身体两侧的皮肤下面,一侧一条,通过鳞片以小孔与外界相通,侧线管内有感觉细胞,能感受水压和水流方向。

海洋各种鱼类的图片:
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chinawjshan/article/b0-i5580596.html

鱼的详细解说:
http://jpkc.yzu.edu.cn/course2/dongwuxue/050104wlkj_1101.htm

2012年7月29日星期日

软骨鱼(Chondrichthyes)

软骨鱼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或鲨纲(Selachii)所有鱼类的通称,包括鲨、鳐、魟和银鲛。就在盾皮鱼於泥盆纪(3.6亿∼4.08亿年前)逐渐灭绝前,硬骨鱼和软骨鱼兴起了。虽然软骨鱼成功结为一类,其种数(约550种)还是比真骨鱼或现代硬骨鱼(约20,000种)少得多。软骨鱼和硬骨鱼在许多方面不同,最明显的是,软骨鱼的骨架是由软骨组成,脊椎虽部分骨化,却缺乏真正的骨骼。其他特点包括︰5∼7对鳃裂;皮上覆有齿样结构的盾状鳞;口中排列数目众多的牙齿。大部分的软骨鱼在海水生活,但也有一些淡水鲨。对人类来说,它们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鲨鱼等由软骨而不是硬骨构成骨骼的鱼类,称为软骨鱼。软骨鱼大约有七百种,几乎全是生活在海水之中的食肉动物。软骨鱼有流线型的身体和成对的鳍。它们的表皮上布满盾状的鳞片,质地相当粗糙。由于它们为流线形,所以游泳速度极快。

鲨约有225种,全为食肉动物,约有27种被视为对人类具有危险性。食人鲨中最凶猛的是白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大部分的鲨和魟喜欢待在温度不低於21℃(70℉)的水中。鲸鲨(Rhincodon typus)和姥鲨(Cetorhinus maximum)是最大的种,主要以浮游生物为食。

已知的鳐和魟约有320种,大部分具有扁平、盘状的身体,还有翼状的极大胸鳍。它们主要是底栖鱼类,摄食其他鱼类或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鳐把部分身体埋於水底,追捕小猎物时才会突然冒出来。银鲛也是底栖鱼类,夜晚进食,几乎全吃小鱼和无脊椎动物。

软骨鱼大致行体内受精。雄鱼有一对附在腹鳍上的交媾器官,称为「交合突」,用来把精子注入雌体。许多鲨和魟(鳐除外)在雌鱼体内孵卵,仅有一些软骨鱼会产卵。

身体结构


身体呈纺锤形,侧扁或平扁;尾为歪尾形。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部分常钙化,体被细小盾鳞或无鳞,鳃间隔发达。鳃裂每侧有5~7个,分别开口于体外,无鳃盖;或每侧有4个鳃裂,外有1片膜质鳃盖。口位于头的腹面,有齿,口前为1对鼻孔。雄性的腹鳍内侧具有鳍脚为交接器。体内无鳔。肠管较短,内具有螺旋瓣,可增加肠的吸收面积和延缓食物的下移速度。肝脏较大,内含大量油脂,有调节鱼体比重的作用。卵大;体内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

魟鱼的生产


黑边鳍真鲨的生产


柠檬鲨的生产

软骨鱼类的盾鳞


盾鳞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为板鳃鱼类所特有。在外形上分为基板和鳞棘二个部分。
(1) 基板 多呈菱形,埋在皮肤中,由齿质构成。
(2) 鳞棘 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后,它的外面复以釉质,内为齿质。中央有髓腔,结缔组织、血管、神经等穿过基板底部进入髓腔中。
这种鳞片进入上下颌便成牙齿,盾鳞和牙齿系同源结构,所以盾鳞又称皮齿( Dermal teeth )。


2012年7月27日星期五

无颌类(Agnatha)

无颌类(Agnatha)-圆口纲(Cyclostomata)

特征

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纲,包括七鳃鳗、盲鳗等约50种低等的无上、下颌的水栖动物。它们栖居于海水或淡水中,营半寄生或寄生生活。外形虽像鱼,但不是鱼,它们比鱼类低级得多,还没有出现上、下颌,因而称为无颌类,(Agnatha)。

它们都有一个圆形的口吸盘,无真正上下颌。故称之无颌类,又称圆口类。这是一类营寄生生活而引起显著特化的动物。无成对的附肢。(脊椎动物门中唯一没有附肢的动物。)终生保留脊索,没有真正的脊椎骨,只有一些软骨小弧片直立于脊索上方及神经管的两侧,是脊椎的雏形。(脊椎动物笫一阶段进化的代表特征。)具有独特的呼吸器官──鳃囊,囊壁为由

内胚层来源的褶皱状鳃丝,遍布大量的微血管,可供气体交换。由于它们的一般结构甚为原始,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代表着动物已进入有头、有雏形脊椎骨,但还无上、下颌这一发展水平,故在动物学上占有一定地位。通过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对生活在5亿年前的古老脊椎动物的了解获得一些线索。但从它们的寄生习性和特化结构来看,圆口类并不在进化的主干上,而是由古老的原始脊椎动物分化出来的一个侧支。现存的圆口纲动物分为两个目:七鳃鳗目(Petromyzoniformes)和盲鳗目(Myxiniformes)。

盲鳗
盲鳗
七鳃鳗的口
七鳃鳗的口
 
七鳃鳗的身体构造
七鳃鳗的身体构造

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

鱼类

鱼类

鱼类的物种数量在已知的脊椎动物中占了一半以上,现知有约两万八千个现存物种,其中有约两万七千个是硬骨鱼,其余的还有九百七十种左右的软骨鱼和大概108种的无颔鱼。三分之一的鱼类物种包含在九个科内,由大至小,分别为鲤科、虾虎鱼科、慈鲷科、脂鲤科、骨甲鲶科、平鳍鳅科、鮨科、隆头鱼科和鲉科。另一方面,也有64个左右的科为单型,只包含单一个物种。预计所有现存物种的最终数量将至少会有32500个。
直至目前为止,鱼的分类还有很多种说法,不同分类单元的级别互有出入。除盲鳗类和七鳃鳗类无颔鱼外,其它鱼类通常分为硬骨鱼软骨鱼。软骨鱼中包括鲨、鳐等,其它属于硬骨鱼(其中绝大多数为辐鳍鱼,此外有和陆生脊椎动物关系更近的腔棘鱼和肺鱼)。

特征

有不少人对鱼类的概念存有误解,看到在水中生活而外形像鱼,或者名字中有个“鱼”字的动物,便以为属于鱼类。比如“鲸鱼”(属于哺乳动物)、墨鱼(属于软体动物)、鲍鱼(属于软体动物)、甲鱼(属于爬行动物)、娃娃鱼(两栖动物)、鳄鱼(爬行动物)等等,便常遭此身份被误解之委屈。一般而言,一种动物必须符合三点才能算是鱼:
  1. 必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少部份鱼能短时间待在陆地上。
  2. 靠鳍运动;
  3. 呼吸主要依靠鳃。
形状

鱼的形状各种各样,有时相差非常大,但总的来说大多数鱼呈细长的流线形状,一般在水中快游的鱼身体细长,而慢游或在水底生活的鱼比较扁平。但也有的鱼的形状非常出奇,比如海马。最小的鱼不到1厘米左右,最大的鱼(鲸鲨)可以达18米。鱼的尾鳍是控制鱼的速度与平衡的器官,其形状更是左右上述功能的所在,一般而言,剪刀状的尾鳍,游速是最快的,如:金枪鱼及箭鱼,因为剪刀状的尾鳍面积较小,与水摩擦也相形变小,反之像金鱼或孔雀鱼等,尾鳍太过庞大,因而造成其游速变慢,动作也显著笨拙。


( 1) - 鳃盖, operculum (gill cover)
( 2) - 侧线, lateral line
( 3) - 背鳍,dorsal fin
( 4) - 脂鳍,adipose fin
( 5) - 小脑尾侧脚,caudal peduncle
( 6) - 尾鳍,caudal fin
( 7) - 臀鳍,anal fin
( 8) - 发光器官,photophores
( 9) - 腹鳍,pelvic fins (paired)
(10) - 胸鳍,pectoral fins (paired)

鱼的各种鳍与其用处


脊椎动物(Vertebrata)

脊椎动物(Vertebrata)

简介

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拉丁文学名是Vertebrata,词根是“vertebra”,意为脊椎骨。这一类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躯干又被横膈膜分成胸部和腹部,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五大类。

脊椎动物亚门的动物的脊椎都包在骨头里面,是脊索动物门中最大和最先进的亚门。这个亚门的成员拥有的肌肉大多数是一对一对的肌肉。神经系统有一部分在脊梁骨中间。

脊椎动物亚门动物的脊椎是体内骨,有软骨也有硬骨。在动物成长时,这个骨架支持体型。因此脊椎动物可以比无脊动物长得大,而且平均体量也比较大。大多数的脊柱动物的骨架包括头骨,脊梁骨和两对躯肢。有些比较先进的脊椎动物没有两对手脚,如鲸和蛇。在进化之后已经不再需要了。

特征

除具脊索动物的共同特征外,其他特征还有:
①出现明显的头部,中枢神经系统成管状,前端扩大为脑,其 后方分化出脊髓。
②大多数种类的脊索只见于发育早期(圆口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例外),以后即为由单个的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
③原生水生动物用鳃呼吸,次生水生动物和陆栖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鳃裂,成体则用肺呼吸。
④除圆口纲外,都具备上、下颌。
⑤循环系统较完善,出现能收缩的心脏,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理机能。
⑥用构造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提高排泄机能,由新陈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能更有效地排出体外。
⑦除圆口纲外,水生动物具偶鳍,陆生动物具成对的附肢。
该亚门包括:圆口纲、软骨鱼纲、硬骨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各纲的特征虽然有显著差别,但组成躯体的器官系统及其功能基本一致。

科学分类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Cuvier, 1812
  • 无颔总纲 Agnatha
    • 头甲鱼型纲 Cephalaspidemorphi
      • 头甲鱼亚纲 Cephalaspida
      • 缺甲鱼亚纲 Anaspida
      • 盔甲鱼亚纲 Galseaspida
      • 七鳃鳗亚纲 Petromyzonida
      • 盲鳗亚纲 Myxinoidea
    • 鳍甲鱼型纲 Pteraspidomorphi
      • 鳍甲鱼亚纲 Pteraspida
      • 腔鳞鱼亚纲 Coelolepida
  • 有颔总纲 Gnatha
    • 盾皮鱼纲 Placodermi
    •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 板鳃亚纲 Elasmobranchii
      • 全头亚纲 Holocephali
    • 棘鱼纲 Acanthodii
    • 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
      • 辐鳍鱼亚纲 Actinopterygii
      • 总鳍鱼亚纲 Crossopterygii
      • 臂鳍鱼亚纲 Brachiopterygii
      • 肺鱼亚纲 Dipneusti
    • 两栖纲 Amphibia
      • 迷齿亚纲 Labyrinthodontia
      • 壳椎亚纲 Lepospondyli
      • 滑体亚纲 Lissamphibia
    • 爬行纲 Reptilia
      • 无孔亚纲 Anapsida
      • 双孔亚纲 Diapsida
    • 鸟纲 Aves
      • 古鸟亚纲 Archaeornith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合弓纲 Synapsida
    • 哺乳纲 Mammalia
      • 原兽亚纲 Prototheria
      • 兽亚纲 Theria
        • 后兽下纲 Metatheria
        • 真兽下纲 Eutheria


种系发生


脊索动物门
头索动物亚门

文昌鱼


尾索动物亚门

尾海鞘纲


樽海鞘纲


海鞘纲


有头动物

盲鳗纲

脊椎动物亚门

牙形石纲


头甲鱼纲


七鳃鳗纲


鳍甲鱼纲

有颌下门

盾皮鱼纲


软骨鱼纲

真口动物

棘鱼纲

硬骨鱼总纲

辐鳍鱼纲

肉鳍鱼纲
void
四足总纲

两栖纲

羊膜动物
合弓纲
void 哺乳纲


蜥形纲
void 鸟纲













脊椎动物的特征
特征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生活环境
  水中
幼体在水中,成体在陆上。
多数在陆地上。
大部分在空中。
大部分在陆地上,少数在水中或空中。
皮肤
潮湿,覆盖着鳞片。
裸露湿润。
干燥有鳞甲。
身体覆盖着羽毛,脚上有鳞甲。
有毛发。
呼吸器官
幼体为鳃,成体用肺和皮肤。
(有气囊)
四肢
胸鳍,腹鳍
前腿,后腿
前腿,后腿
翼,腿
前腿,后腿
生殖
多数体外受精,卵生。少数卵胎生。
体外受精,卵生,卵无壳。孵化一段日子后发育为成体。
体内受精,卵生,卵有壳。孵化后为成体形态。
体内受精,卵生,卵有壳。孵化后须喂养。
体内受精,胎生。孵化后以母乳喂养。

2012年7月12日星期四

蚊子

蚊子

蚊子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著名。蚊子的寿命,在自然条件下雄蚊交配后约7-10天,但在实验室可活到1至2个月;雌蚊一般可活1至2个月,在实验室曾活到四个月。

身体构造

跟一般的昆虫一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身体和脚皆细长。大小随种类不同,不过大部分小于15mm。体重约为2-2.5mg。只有一对翅膀(双翅目的特征),另一对特化为平衡杆。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1.5到2.5公里,单次飞行可持续4分半钟,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翅膀震动594次左右;这样的振动,使我们在蚊子飞行时会听到“嗡嗡”的声音。口器为刺吸式,特化成细长的喙,大部分种类雌蚊的口器都适合刺吸血液。蚊体表覆盖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翅脉上也有鳞片,翅后缘有缘鳞。多为夜行性动物。

蚊子雌雄较容易辨认,雄蚊触角浓而密,口器末端呈弯曲状,雌蚊触角稀疏,口器直为刺吸式。雄蚊子的触角是毛茸茸的,上面生着一圈轮毛,一看就是密密的一层;而雌蚊子的触角轮毛短而稀疏,肉眼看上去就是光秃秃的两根。(请参考下面的图三和图四)


生活史

蚊科均为完全变态,蚊子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部分,一般卵1-2天,幼虫期5-7天,蛹2-3天,成虫羽化至吸血产卵3-7天,整个世代1-2周左右。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所需的时间通常介于4天至一个月之间。前三个时期的长短与种类及温度有关。举例来说,媒斑蚊(库肋蚊,Culex tarsalis,常见于美国),在20℃下须14天来完成前三时期的发育。但在25℃下,只需要10天就可以发育完成。通常一年可繁殖七八代。

1. 卵:蚊子的卵根据种类的不同可能产在水面、水边或水中三种不同的位置,水面上的如按蚊(疟蚊)和家蚊,水边的如伊蚊(斑蚊)。按蚊和家蚊约在二天内孵化,而伊蚊则在三至五天。

2. 幼虫:蚊子的幼虫称为孑孓,通常生活在池沼、水沟或积水的器皿等处。孑孓常用尾端贴著水面,作倒垂式的漂浮。这是孑孓在呼吸。它利用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直接呼吸水面上的空气。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但有少数种类以其他孑孓为食物。库蚊(家蚊)的孑孓尾端具有1条长呼吸管,管端为呼吸器的开口,呼吸时,身体与水面成一角度,使呼吸管垂直于水面,摄食有机物及微生物,口的刷毛会产生水流,流向嘴巴;按蚊(疟蚊)无呼吸管,孑孓尾端的呼吸器开口于身体表面,呼吸时,身体与水面平行。
这个时期维持10~14天以后,孑孓经4次蜕皮后发育成蛹,由蛹再羽化为成蚊。

3. 蛹: 孑孓经过四次蜕皮后会发育成蛹。 蛹几乎和孑孓一样活跃,不摄食,可在水中游动。形状从侧面看起来成逗点状。靠连接胸部气孔的一对呼吸角呼吸。经两天完全成熟。

4. 成虫:新出生的蚊子在翅膀没有硬之前无法起飞(羽化)。 雄蚊在羽化后24小时之内其腹节第八节以后全部反转180°完成交配姿势。交配的动作因种类而有不同,有的黄昏时刻在田野广旷之处形成蚊柱作群舞。蚊柱不一定单纯由一种雄蚊聚集而成,往往有几种不同蚊种集合而成。此时雌蚊见到群舞光景,就飞近蚊柱与同种雄蚊交配离去。交配通常需要10-25秒。雄蚊只吸草汁,花蜜过活,不吸血。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后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体,形成交配栓于雌性交配孔内,但逐渐溶解,约于24小时后完全消失。后其一生(100多天后)产下的卵尚可受精。雌蚊在交配后必须吸血(人或动物的血)卵才能发育成熟,所以只有雌蚊才能传播疾病。雌蚊饱吸一次血能产一次卵,一生可产卵六至八次,每次200-300粒,所以早期消灭一只蚊子,等于消灭了几百只,上千只。


习性

蚊也是通过吸血传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习性能察知其与疾病的关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雄性不会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其卵巢才能发育,繁衍后代。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温度、湿度,光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蚊的吸血活动。气温在10°C以上时开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库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则爱吸家畜的血,但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故蚊可传播人兽共患病。

蚊子爱叮哪些人?蚊子的头上和腿上长着触角和刚毛,有感觉作用,对湿度、温度、汗液都很敏感,所以它们常爱叮爱出汗又不洗澡的人。儿童的皮肤娇嫩,新陈代谢活泼,皮肤上的毛孔挥发汗液快,常挨蚊子叮。还有,蚊子对弱光很喜欢,如果你穿上一件黑色的衣服,正好合适于蚊子的视觉习惯。但是,蚊子对强气流很敏感,夏天当你摇扇乘凉时,蚊子难以接近你。

      蚊羽化后和吸血后均须寻找地方栖息,一般讲蚊喜欢在隐蔽、阴暗和通风不良的地方栖息,如屋内多在床下、柜后、门后,墙缝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丛、山洞、地窖、桥洞、石缝等处。

      傍晚,蚊子有趋光的特性,所以大多数蚊子开始进入屋内.。而屋内墙角、天花板、床底和座椅背后几水源附近等(尤其有婴儿和老人的房间)是蚊子最喜欢光顾和躲藏的地方,因此,喷射气雾剂的时候,要特别留意。其实,防蚊最重要。如果防蚊防的好,您家蚊子光顾的数量会非常非常非常的少。

      蚊子有些习性是不为人知的。它们喜欢等待,有时候在你必入的房门上一呆就是几个钟头,只要你将房门打开,它们就会迅速跟你进入房内,再伺机咬人。它们是很少的不会走动的动物之一。睡在同一个床上的两个人,将会有两种被蚊子“处理”的结果,一个没有被咬一口,一个却咬得遍体鳞伤,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不是你的卫生不卫生决定,而是你身体的一些特征起主要作用,比如血型,常常O型血更易被叮咬。蚊子一般有办法知道这个人“睡没睡”,通常在你卧床看书时它很难叮你一口,一旦你行将入睡,它立马就飞到你的身边来咬人了。蚊子咬人的速度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在摄氏37度以上时,它可以做到在0.1秒就将人叮咬“上口”,在摄氏27度以下时叮人的速度就大大降低,摄氏17度以下一般不再咬人。

食物及营养
蚊子吸血过程
在蚊子中,最可恶的要算吸人血的蚊子。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专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茎、叶里的液汁为食。雌蚊偶尔也尝尝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后,非吸血不可。因为它只有在吸血后,才能使卵巢发育。雌蚊需要摄取蛋白质以获得足够的营养来产卵,而从一般蚊子的正常饮食(花蜜、果汁)中无法获得足量的蛋白质,因此雌蚊才会吸血。

蚊子的一对触须和三对步足上,分布着很多轮生的感觉毛,每根感觉毛上密集地排列着圆形或椭圆形细孔。黑夜里,蚊子可以凭着这种传感器感知空气中人体散发出来的二氧化碳,在1‰秒内作出反应,就能正确敏捷地飞到吸血对象那里。蚊子在吸血前,先将含有抗凝素的唾液注入皮下与血混和,使血变成不会凝结的稀薄血浆,然后吐出隔宿未消化的陈血,吮吸新鲜血液。假如一个人同时任意给1万只蚊子叮咬,就可以把人体的血液吸完。

蚊子吸人血,还会“挑肥拣瘦”,专门寻找合乎“口味”的对象。蚊子在熟睡的人们的枕边“嗡嗡”盘旋时,依靠近距离传感器来感应温度、湿度和汗液内所含有的化学成分。所以雌蚊首先叮咬体温较高、爱出汗的人。因为体温高、爱出汗的人身上分泌出的气味中含有较多的氨基酸、乳酸和氨类化合物,极易引诱蚊子。

      蚊子更喜欢叮咬女人,这是为什么呢?最近一个研究表明:大多数化妆品中都含有硬脂酸,而蚊子则非常喜欢这种脂肪酸,所以女人更受蚊子“欢迎”。因此,能为蚊子带来丰富胆固醇和维生素的人最受蚊子青睐。

蚊子利用气味从人群中发现最适合它们“胃口”的对象。胆固醇和维生素这两种物质是蚊子等令人讨厌的昆虫生存所必需、而它们自己又不能产生的营养。但是一个人的胆固醇水平,倒不会左右蚊子的判断力,除非有足够胆固醇贮存在离表皮很近的地方。蚊子具有很强的嗅觉能力。当人类呼出二氧化碳和其他气味时,这些气味会在空气中扩散,蚊子总是随着人呼出的气味曲折前进直到接触到目标为止,然后就落到皮肤上耐心寻找“突破口”,最后才把“针管”直接插入皮肤里吸血8-10秒钟。

      孕妇遭蚊咬的机会比未怀孕的女性高出1倍。妇女在怀孕期间所呼出的气体含有多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因而成为疟蚊的叮咬目标。此外,孕妇体温较高,出汗也多,是皮肤细菌滋生的良好基地。这两个原因使孕妇比其他妇女更易惹蚊子“光顾”。

从上边的情况来看,蚊子所选择的叮咬对象,多半靠判断被叮咬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气味来进行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大家可以试试改变自身气味来避免被蚊子叮咬。

蚊子的口器
图一

图二
图三(雌蚊)
图四(雄蚊)
蚊子(雌蚊)的刺吸是口器是由  六个特化的器官组合而成 (形成针状结构) ,由上内唇(上唇咽)、舌各1个,上、下颚各1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图一之A)。口器的横切面图(如图一之G)更可看出下唇形成一个未封闭圆筒,将六个特化器官包在里面,同时也将唾液腺管等也圈在一起。

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  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图一之E),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粗锯齿(图一之F),是随着皮肤切开以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鳞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e)。(若图一不清晰,可参考图二)

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 ,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图三或图一之H), 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 的作用。


所以蚊子吸血的口器可以说是管状结构,但又非是一枝管子这么简单的形状或组成!


叮咬与免疫反应


蚊子的口器特化为细长的喙,以便刺穿动物的皮肤。跟其他吸血昆虫的针状(像注射针筒)口器不同,雌蚊口器上布满了锯齿状的突出。和注射针头平滑的表面相比,锯齿状的口器和皮肤组织接触的面积较小,这减少了对于神经的刺激,所以产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蚊子吸血时,会反复的穿刺皮肤,藉这个动作来寻找最适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决定)。接着,将口针刺入皮肤。口针可直接刺入微血管,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划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后再吸血。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约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鲜血,每次饱餐一顿之后,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里范围内活动,不过最远活动距离可达180公里。

雌蚊使用口针(stylets),六根针状、类似抽血用针的构造来刺进人类的皮肤,吸取血液摄食。当蚊子叮咬人类时,会从口器输出唾液。其唾液含有蚁酸、抗凝血剂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质(目前已知至少含15种),其中酸性物质是用来溶解皮肤表层的角质层;抗凝血剂则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时,血液突然凝固。 第一次被咬时,身体不会有任何特殊反应。但从第二次开始,身体的免疫系统会释放出一种称为组织胺的物质,以便对抗蚊子所带来的外来物质,造成皮肤发痒和红肿。这种刺激性感觉,乃是被叮咬者对蚊子唾液的一种过敏反应。

对人类的危害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疾病。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在地球上,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

我国能传播疾病的蚊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叫按蚊,俗名疟蚊,主要传播疟疾。据不完全统计,1929年的1年内,全世界因患疟疾致死的约200万人。另一类叫库蚊,主要传播丝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第三类叫伊蚊,身上有黑白斑纹,又叫黑斑蚊,主要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登革热。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 疟疾又称瘴气。据1935年卫生署的调查,在瘴气盛行的区域里,居民血液内有疟原虫的占50%,患恶性疟疾的占72%。1936年江苏皋县因患疟疾死亡二万人左右,1876年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曾因黄热病及疟原死了无数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后经昆虫学家解决了蚊子的问题才得以继续完成运河工程。1930年远东热带病医学会的报告指出:泰国每年死于虎口约50人,而死于疟疾者达五万人。全世界疟疾属的成员有400种,其中85种能传播疟疾。疟原虫造成的疟疾是全球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疟疾的感染而死亡。疟疾每年约造成3百万人死亡, 会传染疟疾的疟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亚,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冈比亚疟蚊(Anopheles Gambiae),疟蚊的一种其他疾病大部分种类的蚊子都能够传染丝虫病(由线虫导致)。这种疾病会导致橡皮肿(gumma)使外生殖器及大腿异常肿大。在全球,约有120万人感染丝虫病。大部分品种的蚊子会传染病毒性的疾病,包括黄热病、登革热、日本脑炎、圣路易脑炎、多发性关节炎、裂谷热(Rift Valley fever)、契昆根亚热及西尼罗河热。幸运的是,爱滋病不会借由蚊子叮咬而传染。

蚊子是怎样把病原传入人体的呢?当疟蚊吸食患有疟疾病人的血液,也把其中的疟原虫(疟疾的病源)吸进体内。它们再咬人时,疟原虫又从蚊子的口中注入被咬者的体内了。十天以后,疟原虫开始在接近皮肤的血管内出现。它们在患者的红血球内繁殖,分裂成大量的小原虫,这些小原虫破坏红血球并释放一种毒素。每个小疟原虫又侵入其它红血球而继续繁殖,使得病人体内疟原虫和毒素越来越多,引起患者发冷和发烧。得了疟疾的病人首先发冷,全身抖个不停,但体温表测验体温是高的。大约经过一小时,病人才觉得发烧,这时体温继续上升,三、四小时之后开始出汗、体温下降,再过几小时病人觉得松快,病好像过去了,其实这时小原虫已侵入新的红血球,又开始繁殖。当疟原虫再次破坏红血球而出时病人又发病而形成第二回合。除非获得适当的治疗否则这种发作将有规律地继续下去而令人痛苦不堪。疟疾给人类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大的,病人身体衰弱,工作效率低,严重时还会丧失生命。目前用药品已可治疗和预防此病,但最好的办法是消灭传染这种疾病的蚊子--疟败。

流行性乙型脑炎(这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患者有发烧、头疼、呕吐,抽风、昏睡、昏迷等现象。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品,所以病死率相当高。

对于马来西亚的情况来说,我们这里传播的比较广的是骨痛热症:


骨痛热症
常见问题——什么是骨痛热症?
1. 骨痛热症是如何感染的?
骨痛热症是通过受感染的雌性黑斑蚊,把滤过性病毒传染给人类。一般上当其它蚊子吸到这些感染滤过性病毒患者的血时,便感染这种病毒,而蚊子再到处叮人,便把病菌传播给其他人。骨痛热症的滤过性病毒能潜伏在人体内3-14天不等(平均常见的是4-6天)。患者通常会经历突发性的高烧及变化复杂而又不明确的迹象和症状。

2. 什么是骨痛热症?
骨痛热症是由蚊子传染滤过性的毒菌所引起的。骨痛热症是一种严重、似感冒的病症。它能侵袭婴儿、儿童、少年及成年人,但很少导致死亡。骨痛热症(Dengue)大致上可分两大类:一类为骨痛溢血热症(DHF),另一类为骨痛休克综合症(DSS)。

3. 骨痛溢血热(DHF)与骨痛休克综合症(DSS)有什么不同?
骨痛溢血热症与骨痛休克综合症的特点是:最初病发时都会突然发高烧,热度可达摄氏40-41度,并持续2-7天不退,以及其它变化复杂而不明确的迹象和症状。当骨痛热症在急性的病发期,很难区分患者的骨痛热症是属骨痛溢血热症或者骨痛休克综合症,还是由其它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当骨痛热症进入危急阶段之前的24小时和之后的24小时,不论骨痛溢血热症或者骨痛休克综合症都会重复出现体温恢复正常或比正常体温还低的水平。

骨痛溢血热症的症状包括:
•发烧
•剧烈的头痛
•眼球后方疼痛
•关节疼痛及身体的肌肉疼痛
•反胃及呕吐
•皮肤红疹——通常出现在患病的第2天和第6天

大致上,患者在7天内病况严重,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则会感觉到极度虚弱。当病患发病的第3和第8天期间,通常血小板的含量少于10万/立方毫米。骨痛溢血热症会引起发烧、咳嗽、头痛、呕吐和腹痛等。这些都会持续2-4天不等。有时候可能出现血凝固问题,甚至导致内出血,及死亡。如果骨痛溢血热症没有适当的治疗,也可能引发骨痛休克综合症。

患上严重的骨痛溢血热症或骨痛休克综合症的住院病人,最初的数天内病人会发烧及出现不明显的迹象和症状等反应,随之病人的病情会突然地恶化。起初病人会昏睡,之后演变成烦躁不安宁,以及迅速进入危急状况,甚至休克。

骨痛溢血热症或骨痛休克综合症通常是在病人恢复正常体温或以下的24小时后,进入危急的状况。在这期间,会显示出血现象及血液循环系统发生故障的迹象。出血的现象,一般包括:皮下出血(如:瘀斑和紫癜)、齿龈出血、鼻孔出血以及肠胃道出血和月经大量出血。当病人休克之前,通常会经历剧烈的腹痛。

4. 病症潜伏期是多久?(介于被蚊子叮后与出现发作的症状之间的时期)
骨痛热症或骨痛溢血热症的病毒可能存在体内潜伏3-14天之间。一般上,大多数的病例从酝酿到发作的潜伏期平均是介于4-6天之间。

更多详情:
马来西亚卫生部关于骨痛热症的链接(很可惜没有中文的):
http://jknns.moh.gov.my/v4denggi/ 
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华总)相关介绍(反而比较完整)
http://5g.my/lifestyle/lifeqna/?q=taxonomy/term/46

蚊子咬吸了含有本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后,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没有免疫力的人时可以使被咬者发病。传染这种病的蚊子叫库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传染外,必须大力进行灭蚊,消灭传播者。此外,库蚊和按蚊还传播丝虫病(象皮肿)。

在世界中大部分的地区,蚊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估计,每年约有7亿人被蚊子传染各种疾病,且每十七人中,就有1人死于被蚊子传染的各种疾病。 尤其是在热带地区,多种传染病常借由蚊子传染给人类。但在大多数温带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新西兰,被蚊子咬通常只会发痒,而不至于被传染疾病。
被蚊子叮的去痒妙方大全

先了解一下:
为什么被蚊子咬到会肿起来?

事实上应该说被蚊子「刺」到了。蚊子无法张口,所以不会在皮肤上咬一口,它其实是用六枝针状的构造刺进人的皮肤,这些口针(stylets)形成摄食用口器的中心。

这些口针吸入血液的功用就像抽血用的针一样;蚊子还会放出含有抗凝血剂的唾液来防止血液凝结,这样它就能够安稳地大快朵颐一番。当蚊子吃饱喝足、飘然离去时,留下的就是一个痒痒的肿包。

夏天到来后,蚊子随之孳生,尤其是雨季,蚊虫的幼虫--在大水中大量繁衍。蚊虫的叮咬使人难以入眠,而且还会传播疾病。可是要想彻底消灭蚊虫,并非易事,被蚊叮咬在所难免。蚊虫叮咬时,在蚊子的口器中分泌出一种有机酸--蚁酸,它的化学成分是HCOOH。

雌蚊吸血,是为了得到血中蛋白质滋养卵巢,因此雌蚊的唾液会分泌一种类似抗凝血剂的有机酸,使血液不会凝固,但是留在人皮肤上的有机酸是外来物质,有些人便会产生过敏现象,像是痒、肿。

去痒妙方

1、在家庭中可用浓肥皂涂抹可迅速止痒,或用香皂蘸水在红肿处涂抹。
原因是肥皂高级脂肪酸的钠盐。如:C17H35COONa。这种脂肪酸的钠盐水解后显碱性(含OH-),蚁酸水溶液中含H+,因为肥皂水中的OH-与蚁酸的H+中和成H2O因此可迅速消除痛、痒。
2、涂点氨水止痒,原理同上。
3、如果叮咬处很痒,可先用手指弹一弹,再涂上花露水、风油精等。
4、用盐水涂抹或冲泡痒处,这样能使肿块软化,还可以有效止痒。
5、可用芦荟叶中的汁液止痒。被蚊子叮咬后红肿奇痒时,可切一小片芦荟叶,洗干净后掰开,在红肿处涂擦几下,就能消肿止痒。
6、万金油和盐的涂抹,可让局部麻醉并舒缓神经,减轻痒的感觉。
7、将阿斯匹灵药丸磨碎和水涂抹在伤口上,也有消炎消肿功效。
8、如果对蚊子叮咬较敏感的人,不妨在外出前,吃一粒抗组织胺药物。
最近芬兰报告指出,抗组织胺药物阻断免疫反应,可以减轻蚊虫咬的痒和肿胀。
但抗组织胺的副作用是想睡觉,开车者避免服用。
在下极不赞成网友为了怕蚊子咬而吃抗组织胺之西药,为了蚊虫叮咬会痒,就轻易的建议大家吃西药,是极为要不得的,这会误导大家的健康!
9、只要肯改吃碱性蔬菜之饮食,体质及血液是微碱性的,不但蚊子不爱叮,就算被叮之后,也不至於会太痒!如果叮到,可用自己微碱性之口水,涂抹蚊虫叮咬处,亦能止痒!
10、把一颗蒜瓣掰开,用断面涂抹蚊子咬的包,一会就好,而且止痒。
11、几个人在一块就叮你一个主要还是跟气味有关,你也吃点蚊子讨厌气味的东西:
4月10日中央2台为您服务栏目讲了一个预防蚊子的办法:吃维生素B1,如果去野外要提前3-4天吃。她说人感觉不出来,蚊子可受不了那味,会远离你,据说特有效,你试试.
12、维生素B1泡水擦身也会让蚊子不敢近身。
这种水溶性维生素是没有副作用的。多余的分量完全排出体外,不会贮留在人体中。
13、用调味品中的八角、茴各两枚,泡于温水脸盆中,用其水洗澡,蚊子不敢近身。
14、在室内点燃干桔皮,可代替蚊,既能驱蚊,又可消除屋内异味。
15、穿浅色衣服。大家注意喽!伊蚊(又叫花斑蚊)最喜欢停在黑色衣服上。所以大家尽量在炎热的夏天穿一些颜色比较浅的衣服。
16、尽量穿袜子。许多人喜欢夏天光脚穿鞋,殊不知穿袜子后,蚊子感觉人的皮肤湿度降低、皮表挥发物减少,会减少叮咬。
17、被叮咬后不能抓。被蚊子叮到,我们会马上去抓。可是抓挠后,皮肤里的组织液、淋巴液等渗出,肿成一个包,就会越抓越痒,而且还不易消退,长满红包的“赤豆腿”就是这样被抓出来的。如果坚持不抓,一般10至15分钟后,痒感就能明显消退了。
18、蚊子黄昏前喜欢停息在窗台附近,入夜后喜欢停息在房中表面色泽较深的物体上,按此规律拍打蚊子,事半功倍。
19、家庭水生植物要定期换水。
20、在使用驱蚊药时,一个品牌在连续使用2个月后,换一种药物驱蚊,效果更好。
21、吃大蒜可有效驱蚊,因为蚊子不喜欢人体分泌出来的大蒜味。
22、巧用清凉油、风油精.在卧室内放几盒揭开盖的清凉油或风油精。点蚊香,气味呛人;挂蚊帐,空气沉闷。如果能在点蚊前,在整盘蚊上滴洒适量的风油精,则可使蚊香不呛人,而且满室清,驱蚊效果好。如果能在进蚊帐之前,在蚊帐上洒几滴风油精,可以改善蚊帐内的空气状况,而且增加驱蚊效果。
23、摆入驱蚊鲜花黄昏前,在室内摆1,2盆盛开的茉莉花、米兰或玫瑰,最好是夜来香。因蚊子不能忍受这些花的香气而逃避。
24、室内安装橘红色灯泡,由于蚊子害怕橘红色的光线,所以能产生很好的驱蚊效果。
25、将阴干的艾叶等搓成绳索,点燃后放在室内,其烟味可驱蚊。
26、将晒干后的残茶叶燃烧,可以驱除蚊虫。
27、用空酒瓶装35毫升糖水或啤酒放在桌面或室内蚊子较多处,蚊子闻到甜酒味就会注瓶子里钻,被糖水或啤酒粘住致死。
28、关上门窗,在窗前放置一个盆子,盆中加点混合洗衣粉的水,第二天,水盆中就会有一些死去的蚊子。每天持续使用这种方法,几乎可以不用再喷杀虫液去杀蚊子了。而且蚊子也会越来越少。
为什么肥皂水可以灭蚊呢?
因为洗衣粉带碱性,蚊子是不宜生长在带碱的水中,可是洗衣粉水中有香料,又会让母蚊误以为有食物就把卵产在其中。从而就达到了灭蚊的效果。
29、把用过的失去药力的蚊香药片,轻轻滴上几滴风油精,插上电源,就能达到较强的驱蚊效果,又节约药片。遇上停电还可以把用过的一两片药片滴上风油精,一块点燃,几分钟后,就能起到驱蚊灭蚊的效果。
30、使用驱蚊草驱蚊时,在15平方米左右的室内,放置一盘株高30厘米左右,叶片数量在40片以上的驱蚊草,效果最好。

七大植物驱蚊虫高手

在美丽的植物世界里,有不少花草既具有观赏价值,又可以驱赶蚊子哟!下面,就让我们带大家来一起认识一下它们吧!

夜来香

又名夜香树,原产美洲热带。叶片心形,边缘披有柔毛。每逢夏秋之间,在叶腋就会绽开一簇簇黄绿色的吊钟形小花,当月上树梢时它即飘出阵阵清香,这种香味,却令蚊子害怕,是驱蚊佳品。

薰衣草

是一种蓝紫色的小花。原产地为地中海,喜干燥,花形如小麦穗,通常在六月开花。薰衣草本身具有杀虫效果,人们通常把用薰衣草做成香包放在橱柜中,也有的把它放在卧室,用于驱蚊。

猪笼草

是典型的食虫植物,它长有奇特的叶子,并且顶端挂着一个长圆形的“捕虫瓶”,瓶口有盖,能开能关。猪笼草有几十种之多,不同种类,捕虫瓶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也不一样。猪笼草可药用,对肝炎、胃痛、高血压和感冒等疾病有一定疗效,更是捕蚊高手。

天竺葵

天竺葵花团锦簇,丰满成球,南北各地都能适应。高温时节,摆放室外疏荫环境;寒冷时节,在明亮室内观赏。天竺葵具有一种特有的气味,这种气味使蚊蝇闻味而逃。

七里香

这是一种四季常绿的小灌木,外形呈伞房状,分枝多,叶小亮泽,花白繁密,开花后还能结红色浆果,为陋室增加美感。摸其叶片,会感到浓浓的甜香味,驱蚊效果很好。

食虫草

是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可长到1米来高,花小黄色,一株达数百只花头,各花头的外围有粘液,就像五个伸开的小手指,很有趣。只要有小蚊虫落在上面便被粘住,之后,虫子尸体被其慢慢消化作为其生长营养。若有灰尘粘落上面数天后也被消化得无影无踪,盆栽摆放一盆在家中捉蚊又吸尘。

驱蚊香草

驱蚊香草散发的拧檬香味主要是有驱蚊功效的香茅醛、香茅醇等多种芳香类天然精油,达到驱蚊目的。
针对驱蚊草的特性,养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驱蚊草比一般花木好养护,且较耐有机肥,生命周期可达8年以上。
平时要注意多通风,多光照,保持泥土疏松湿润。白天不用时,可放在明亮通风的窗台或阳台上,最好每天能接受一两个小时的阳光直射。
第二,晚上蚊子要出现时,把驱蚊草放在房间中间。使用前,用专用小型喷雾器把水均匀地喷在叶片的正反面上(不喷水,效果不佳),半小时后再喷一次。
第三,使用过程中,最好换用较大的花盆。驱蚊草根系发达,可从花盆中吸取较多有机质,还要注意经常保持泥土湿润,一周左右浇一次透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驱蚊草只有驱蚊作用,对蚊子没有杀死功能。为防止蚊子产生适应性,在使用的最初两天,要对房间彻底灭蚊。这样,才能将蚊子拒之门外。

家蝇

家蝇

家蝇 (Musca domestica domestica) 双翅目(Diptera)蝇科(Muscidae)的常见昆虫,学名为Musca domestica,在人住所中家蝇约占全部蝇类的90%。家蝇曾是城市内主要的扰人昆虫和影响公共卫生的问题,目前在有垃圾和腐败的有机废物堆积的地方仍是如此。深灰色,腹部有污黄色的区域,胸部有纵形条纹。体长约5∼7公釐(0.2∼0.3吋)。复眼显著,约有4,000个小眼面。口器不能叮咬,只能舐吸(近缘的螫蝇会叮人)。由於足上每个爪下的爪垫的分泌物的表面张力,家蝇能在垂直的玻璃窗上或背朝下在天花板上行走。雌蝇一次产100多个细长卵(长0.8∼1公釐),一生产600∼1,000粒卵。经12∼24小时孵化。幼虫称为蛆,污白色,长约12公釐(0.5吋),经数次蜕皮,转化成蛹。羽化时头上扩展成一额胞,突破蛹壳的端部而出。





English:

I: 头,head

II: 胸,thorax

III: 腹,abdomen 

1: 前盾片,prescutum

2: 前气孔,anterior spiracle

3: 长形盾,scutum

4: 基内脊,basicosta
5: 腋瓣,calypters
6: 角质鳞片,scutellum
7: 翅脉,wing vein
8: 翅,wing
9: 腹节,abdominal segment
10: 平衡棒,haltere
11: 后气孔,posterior spiracle
12: 大腿,femur
13: 小腿,tibia
14: 马刺,spur
15: 踝,tarsus
16: 前胸侧板,propleuron
17: 前胸腹板,prosternum
18: 中胸侧板,mesopleuron
19: 中胸腹板,mesosternum
20: 后胸侧板,metapleuron
21: 后胸腹板,metasternum
22: 复眼,compound eye
23: 触角芒,arista
24: 触角,antenna
25: 下颚须,maxilary palps
26: 唇,labium
27: 唇瓣,labellum
28: 拟气管,pseudotracheae
29:?.



生活史

housefly3 家蝇是完全变态的昆虫,生活史主要包括:卵、幼虫、蛹及成虫 4 个时期。卵孵为幼虫,幼虫通常称为蛆。幼虫蜕皮 2 次共有 3 龄,第三龄幼虫不蜕皮即前后收缩而变为蛹,由蛹前端开一环裂而羽化出成虫。成虫初出时,两翅尚未展开只能爬行,过数十分钟翅即展开,开始飞行生活。由卵到成虫所需时间依温度、食物及种类的不同而异。温度对家蝇各虫期发育的影响。据测定,卵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12℃,最高生存温度为42℃;幼虫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2~14℃.最高生存温度为46℃;蛹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1~13℃,最高生存温度为39℃。人工养殖时,幼虫饲养温度以25~35℃为宜,低于22℃生长周期延长,高于40℃则幼虫会从培养基中爬出,寻找阴凉适温处。 在恒温室(28土1℃)和营养丰富的条件下,家蝇的生活史周期约需两周。在自然界,家蝇生活周期视季节和地区的不同差别很大,据广东白水东镇观察,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家蝇生活史周期春季(20.5℃)为14~18天,夏季(28.1℃)为7~9天,秋季(23.1℃)为 9~15天,冬季(16.4℃)为23~29大。一般情况下每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2~15.5天。

家蝇卵为乳自色,呈香蕉形,长约 1 毫米。卵壳的背面有两条嵴,嵴间的膜最薄,卵孵化时壳在此处裂开,幼虫钻出。家蝇卵的发育最低有效温度为 8-10 ℃ (乌霍娃, 1952 )。自卵产出后至幼虫孵化出所需的时间为卵期,卵期的长短和温度有关。蝇卵的孵化温度范围为15-40 ℃ 之间, 35 ℃ 时最短,仅需 6-8 小时;当温度为 25 ℃ ,湿度为65%时, 8-12 小时即可孵出幼虫;当温度低于 13 ℃ 时,蝇卵停止发育;低于 8 ℃ 或高于 42 ℃ 时,卵则死亡。霍新北报道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家蝇卵发育的起点温度为 13.46 士2.5 ℃。 在腐烂物质堆中,卵发育时期的长短,因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夏天一般经过 8-12 小时即可孵化。湿度对蝇卵的孵化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家蝇卵的发育需要高湿,相对湿度低于90% 的时候率高。家蝇的卵壳对于各种化合物的抵抗力比幼虫的表皮强。
青蝇的蛆(或称幼虫)的彩色扫描电子显微照片

家蝇的足上带有千百万病菌。凡家蝇接触的垃圾、粪便及废物要用杀蛆药喷洒。长效杀虫药在数周内对家蝇有效,但有的家蝇对一些杀虫药(如滴滴涕)已产生抗药性。


习性

成蝇的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呈半球形,最突出的部分是1对大的复眼,包含大约4000个小眼面,已证明和家蝇灵敏的 视觉有关。嗅觉感受器则存在于触角上,和其他种类如丽蝇、绿蝇、麻蝇比较起 来,家蝇的嗅觉不怎么发达。家蝇的口器是舔吸式的,前端有很大的口盘,能很 方便地吸吮浆液等。胸部灰褐色,背面有4条黑色纵条,胸部着生有1对翅和3对足 ,可以说胸部的主要作用是运动中心。蝇类很特殊的味觉器官是在它的足部跗节 上,这方便它在各处爬行时,发现食物。跗节的末端是1对爪和1对爪垫,依靠爪 它能抓着粗糙的表面,而爪垫的腹面由数不清的密毛所覆盖,并能分泌一种粘性 物质,家蝇依靠它,可以在光滑的表面(如玻璃、瓷砖)上行走,甚至具有垂直 行走和倒立行走的能力。腹部亦为灰褐色,暗色条纹不如胸部清晰。雌蝇腹部的 末端是长而细的产卵管,为第六至第十体节演化而成,节与节之间有节间膜,当 它伸展时,等于腹部的长度,收缩时,一节套入一节,外观仅可看见末端。

一只苍蝇的寿命在盛夏季节可存活1个月左右。但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它的寿命可延长2至3个月,低于10度时它几乎不能进行活动,寿命更长些。普通的苍蝇的成虫寿命是15~25天,如果连它的幼虫期和蛹期都包括在内,它的寿命则是25~70天。


苍蝇的口器

属于舐吸式:上下颚均退化,仅余1对棒状的下颚须;下唇特化为长的喙,喙端部膨大成1对具环沟的唇瓣。喙的背面基部着生一剑状上唇,其下紧贴一扁长的舌,两相闭合而成食物道。


雌雄分别

⒈从它们的个体中看:群体中个体较小的一般为雄性,个体较大的一般为雌雄;
⒉看它们的肚子分别雌雄:雄性苍蝇的肚子小而扁,雌性苍蝇的肚子大而圆;
⒊看它们的屁股分雌性:雄性苍蝇的屁股是圆形的,颜色深;雌性苍蝇的屁股是尖型的,颜色浅。

为什么苍蝇老是“搓脚”

苍蝇没有鼻子,但是,它有另外的味觉器官,并且还不在头上脸上,而是在脚上。只要它飞到了食物上,就先用脚上的味觉器官去品一品食物的味道如何,然后,再用嘴去吃。因为苍蝇很贪吃,又喜欢到处飞,所以见到任何食物都要去尝一尝,这样一来,苍蝇的脚上就会沾有很多的食物,这样既不利于苍蝇飞行,又阻碍了它的味觉。所以苍蝇把脚搓来搓去,是为了把脚上沾的食物搓掉。

因为苍蝇有这种坏习惯,所以会传染很多病菌。苍蝇如果在粪便、污水里站过又飞到食物上去,就会把病菌留在食物上。另外,苍蝇还有个更坏的习性,就是当它落在食物上时,不仅吃食物,而且,还要排粪,把肠子里的一些活着的病菌、寄生虫卵等等都排在食物上。如果人们吃了这样的食物,很容易感染上疾病,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