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风化作用 (Weathering)

风化作用 (Weathering)

风化作用 (Weathering)为岩石 、 土壤及其矿物等与地球大气层接触而分解。 风化作用发生在当地或无包含物体移动,所以不能和侵蚀作用 (erosion)互相混淆。 侵蚀作用包括岩石和矿物经由媒介如水、冰、风及重力等引起其移动与瓦解。

风化作用可以看成是一切侵蚀作用的主要过程,因为它最先使岩石裂为碎屑,而风和水后来才对这些碎屑进行侵蚀。 风化作用对人类的重要性很明显,因为它提供了土壤的主要成分,如果没有风化作用,陆地上便不会有生物的存在。

岩石分解后的物质与有机物质结合制成土壤。 土壤的矿物成分取决于母质 (parent material),所以由一种岩石形成的土壤常常会缺乏一种或多种肥沃土壤所需的矿物质,而由多种岩石混合形成的土壤(如冰川 、 风成 (eolian )或冲积 沉积物 )常常会形成肥沃土壤 (fertile soil)。

地表和近地表的岩石在日光、空气、水和生物等外力作用下所发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风化作用使岩石(层)发生崩解和分解,所能达到的深度为风化壳的厚度,可以从几十厘米至几百米。在寒冷地区风化壳的厚度较小,在湿热的热带地区可以达到100~200米,在断裂带发育区风化壳可以达到更大深度。风化作用通常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两类。它为地表各种外营力(块体运动、流水、冰川、波浪及风等)的剥蚀和侵蚀作用准备了条件,没有风化作用为先导,剥蚀和侵蚀作用难以进行。风化碎屑物和淋溶物从原地被搬运外输,地面被低夷,残遗的风化物质在各地不同地理条件下发育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风化作用可以分为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物理风化,二是化学风化。 机械性或物理性的风化作用包括因为大气情况如热力、水、冰及压力导致岩石及土壤的分解。 化学性的风化作用包括与大气化学物的直接反应,或与生物产生的化学物反应(生物性的风化作用),最终令岩石、土壤及矿物分解。

(一)物理风化作用

物理的风化作用,主要是使大块的岩石崩解成小粒的作用。 最明显的例子,如水结成冰时,其体积会膨胀成10%,这是岩石崩解的主要作用力,不论是在高山或是高纬度的地区,当温度在0度上下变化时,夜晚,水结成了冰,而冰膨胀的结果使岩石裂缝增大;日间,冰融化成水,而其裂缝又再次填满了水,到了夜晚时,水再度结成冰而膨胀,如此重复的发生,亦造成岩石的破碎、崩解,若岩石受到温度的影响,但因为热胀冷缩引起的体积变化不多,所以破坏力也较小。

(二)化学风化作用

化学的风化作用是指岩石中所含的矿物质或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 ​​水是促进化学风化的最重要因子。 在岩石或矿物中的金属离子会随着流水淋洗而流失,而原来的矿物就可以转变成新矿物,例如:正长石经由这种方式可转变成高岭石。

我们所熟悉的石灰岩地形是因地下水使石灰层逐渐溶解,形成了地下石穴及孤峰,如石笋、石柱等。

我们常说「沧海桑田」,但是,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沧海变成了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呢? 这有两大作用力,一是风化作用,二是侵蚀作用,以及岩板构造的上举力。 其中,我们将介绍较详尽的风化作用。

土壤的形成
虽然土壤含有各种腐烂的有机物,但它主要是由矿物质粒子组成的,这些例子便是岩石的过渡性碎屑,现在是大陆的外层,等到遥远的将来,仍会再次被压缩,而重新为岩石,构成土壤的矿物,正式维持植物生长的媒介,植物必须取得溶解氮,因为他不能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氮气,而获得溶解氮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闪电放电可把空气中的氮转便成氧化物,再由雨水带到土壤里去,然后土壤里的某些细菌便可把气态氮转变成植物所能吸收的氮化合物,二是土壤中的腐植质,蚯蚓的遗蜕以及其他动物的排泄物,都储存溶解氮的作用。 氮的循环不可少是维持生命所必备的,而土壤的风化岩石对这种循环能周而复始,正便是极端重要的。

更详细的风化作用解说:维基百科

2012年8月8日星期三

哺乳动物(Mamalia)

哺乳纲
哺乳动物中的肉食性动物
注:应该是CARNIVORA,而不是CARNOVIRA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称兽类。哺乳动物是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哺乳动物(包括化石和现生种类)可分为原兽亚纲和兽亚纲。哺乳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地,营陆上、地下、水栖和空中飞翔等多种生活方式;营养方式有草食、肉食和杂食3种类型。

哺乳动物身体被毛覆盖;体温恒定;胎生(单孔类例外)和哺乳;心脏左、右两室完全分开,左心室将鲜血通过左动脉弓泵至身体各部;脑颅扩大,脑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块听骨;下颌由1块齿骨构成,与头骨为齿-鳞骨关节式;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颊齿;7个颈椎,第1、2颈椎分化为环椎和枢椎。

兽类是动物界进化地位最高的自然类群,除南极、北极中心和个别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现存19目123科1042属4237种。中国有11目,都是有胎盘类。中国北方属古北界,哺乳纲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属东洋界,代表科有长臂猿科、懒猴科、大熊猫科、灵猫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猪尾鼠科、竹鼠科等。哺乳纲的先进性表现在:脑高度发展;恒温和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包括化石和现生种类)可分为原兽亚纲和兽亚纲。原兽亚纲包括已绝灭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和现在的单孔目。单孔目中有针鼹和鸭嘴兽,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现存只有1目2科3属6种。兽亚纲除中生代祖兽、阴兽次亚纲外,还有后兽次亚纲,包括各种有袋类,产于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及其邻近岛屿,共1目 9科81属约 250 种;真兽次亚纲,包括各种有胎盘类,广布世界各地。除已绝灭的目外,共17目112科约958属3981种。

哺乳动物的种类

哺乳动物的种类以其受孕和生产方式,可分为3种,即卵生哺乳动物、袋育哺乳动物和胎盘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受精在体内进行,交配后雄性的精子进入雌性的体内,待雌性排卵后与其结合成受精卵。根据幼体的出产和早期发育方式可将哺乳动物以繁殖方式分成卵生和胎生,而胎生又有有袋类和胎盘类两种方式。无论生产方式如何,哺乳动物的母亲都会给出生后的幼体哺乳,直到幼体成长至可以单靠取食乳汁以外的食物存活。

许多大型哺乳动物一般只会生产少量后代,通过长时间对后代的小心抚育来提高后代的存活几率。而老鼠和兔子等小型哺乳动物一年就可以繁殖2-3代,如果繁殖的幼体全部存活将超过1000只,它们通过这样的快速繁殖来作为物种的一种自我防御方式,提高最终的生存率。澳大利亚本没有兔子,后来欧洲的殖民者带来了24只兔子,在意外野化后现已成为横扫全大陆的入侵物种。

卵生哺乳动物

目前尚存的卵生哺乳动物只有单孔目一类。顾名思义,他们的消化道排泄和交配、产卵等繁殖活动都是通过一个单一的开口(泄殖腔)进行的。卵生哺乳动物具有双子宫。它们无法在体内产生发育成形的幼体。雌性受精后产下卵并将其孵化,幼体在卵内逐渐发育成形并最终孵化。孵化后幼仔吸吮母亲分泌的乳汁长大。单孔目只包含了5个不同物种,分布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其中一种是鸭嘴兽,另外四种则是针鼹。针鼹具有育儿袋,它们把的待孵化的卵和孵化后的幼体放在育儿袋中。

袋育哺乳动物

有袋类的最大特征是雌性在腹部有一个育儿袋,这个袋可以向前(袋鼠)或者向后开口(树袋熊)。有袋类的雌性繁殖系统具有双阴道和双子宫。幼体出生时会暂时在双阴道之间形成一条生殖道。与有胎盘类相比,幼体在发育的很早期(在子宫中约一个月)就出生,出生时非常小,体表裸露无毛,又聋又瞎。幼体出生后依靠嗅觉爬行到母体的育儿袋中,靠乳头分泌的乳汁继续发育。稍微长大后的幼仔可以离开育儿袋很短一段时间。有袋类一有292个不同物种。

胎盘哺乳动物

除了单孔和有袋类外的所有哺乳动物都是有胎盘的。胎盘是在子宫中内层内陷形成的处在幼体与母体之间的组织,通过脐带中的血管与幼体连接。幼体在母体的子宫中能通过胎盘吸收营养,并排出废物,以此使幼体能进一步发育。实际上有袋类的母体中也有初级的胎盘。在子宫中幼体被羊水包围浸泡,为其提供缓冲免受撞击和摇晃的伤害。

幼体出生(分娩)时大多数是先露出头部,而鲸等则是先露出尾巴,以流线型的身体滑出产道。出生前幼体在子宫中通过胎盘吸收氧,故无需呼吸。但出生后胎盘与子宫脱离,幼体马上就需要呼吸到空气。在水中分娩的哺乳动物如海豚、鲸等会由母亲或其他成体托到水面进行第一次呼吸。一些以有蹄类为主的哺乳动物,如羚羊的幼仔出生后几分钟就可以行走和奔跑,因为它们一旦出生就暴露在随时会被捕食的环境中。而其它的种类则会把后代产在较为安全的巢内。在巢中出生的幼体的发育程度要低一些,许多都是又聋又瞎又没毛,不能自如行动的。

哺乳动物抚育后代的方式

哺乳动物的双亲抚育后代的时间较长,这在其他动物中比较少见。幼体出生后几周甚至几年内都得依赖母亲分泌的乳汁来生存与发育,这段时间叫做哺乳期。幼体在成长到可以自立之前都受到亲代的仔细照料,尽可能被安排在安全的环境中。抚育后代的责任一般由雌性承担,但一些哺乳动物的雄性甚至整个社群的成员也会共同承担起抚育的责任。亲代照料下一代的时间根据物种有很大区别。兔子和老鼠的照料期只有几星期,而在象、猿和人类中这段时间可以长达10年以上。幼体在被照料的时间内可以有较长的童年期来观察、学习同类的行为,通过玩耍增加体验,锻炼体魄,为日后独立时增加存活的可能。

哺乳纲的亚纲与目

哺乳纲

原兽亚纲:原始的卵生哺乳动物,包括现存的单孔目和很多早期哺乳动物。

单孔目: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卵生,仅分布于大洋洲。

兽亚纲:胎生哺乳动物,包括据大多数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和一些中生代的哺乳动物。

后兽亚纲:即有袋类,仅有袋目一目,也有人将其分成不同的目。

有袋目:现分布于大洋洲和美洲,非常多样化,通常又分成美洲有袋类和澳洲有袋类,澳洲有袋类则又分成袋鼬类、袋狸类和双门齿类。

真兽亚纲:即有胎盘类,新生代占统治地位的哺乳动物,中国只有这一下纲的哺乳动物。

食虫目:真兽类最原始的成员,与其它真兽类的共同祖先非常相似,现分布于大洋洲、南美南部和南极以外的大多数地区,种类繁多。
跳鼩目:产于非洲的小目,曾经被置于食虫目。
攀兽目: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的小目,即树鼩,曾经被置于食虫目或灵长目。
皮翼目:产于亚洲热带地区的小目,仅包括两种鼯猴。
翼手目:即蝙蝠,飞行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第二大目,遍及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
灵长目:包括猿猴、狐猴和人类等,除人类外,多分布于大洋洲以外的温暖地区。通常按照进化程度可分成原始的原猴类、中等进步的猴类和进步的猿类和人类。
贫齿目:现仅分布于美洲的原始类群,包括犰狳、食蚁兽和树懒。
鳞甲目:即穿山甲,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
兔型目:包括兔和鼠兔,分布于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被引进大洋洲。
啮齿目:哺乳动物的最大一目,遍及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即各种鼠类以及豪猪、河狸等,一般分成松鼠型亚目、鼠型亚目和豪猪型亚目三大类。
食肉目:包括陆生的裂脚类和海生的鳍脚类,二者常分成不同的目,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裂脚类又分成犬型类和猫型类。鳍脚类有海狮、海豹、海狗和海象。
犬科动物
猫科动物
鳍足目动物
鲸目:包括鲸和海豚,广泛分布于世界海洋,其中有些地球上最大的动物。
鲸目动物
海牛目:素食性的海洋哺乳动物,现分布于各大洲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以及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淡水水域。
海牛目动物
蹄兔目:现仅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的小目。
长鼻目:即象类,现仅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热带地区。
管齿目:仅土豚一种,分布于非洲的食蚁动物。
奇蹄目:处于衰败中的有蹄类,包括马、貘和犀牛三类,现分布于非洲、亚洲和中南美洲。
偶蹄目:现代的优势有蹄类,分布于大洋洲和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包括猪型亚目, 胼足亚目和反刍亚目,其中反刍亚目的牛科是最进步、最繁盛的有蹄类。

更多哺乳动物的分类,请点击我

宠物网中与兔子有关的网页

2012年8月7日星期二

鸟纲(Aves)

鸟纲

鸟(Aves)是两足、恒温、卵生的脊椎动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有坚硬的喙。鸟纲在生物分类学上是脊椎动物亚门下的一个纲。鸟类溯源于中生代侏罗纪始祖鸟。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大约10万种鸟,而幸存至今的只有十分之一,不及10,000种,20余目。字典解释:鸟是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几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大多数能飞。

特征

在动物学中,鸟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流线型(纺锤型),大多数飞翔生活。体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变成翼(有的种类翼退化);胸肌发达;直肠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有助于减轻体重,利于飞行;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心搏次数快。体温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还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气囊,用来帮助肺进行双重呼吸。

鸟的体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鸟也有巨大的鸵鸟和鸸鹋(产于澳洲的一种体型大而不会飞的鸟)。目前全世界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光中国就记录有1,300多种,其中不乏中国特有鸟种。大约有120-130种鸟已绝种,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

鸟的食物多种多样,包括花蜜、种子、昆虫、鱼、腐肉或其他鸟。大多数鸟是日间活动,也有一些鸟(例如猫头鹰)是夜间或者黄昏的时候活动。许多鸟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以寻找最佳栖息地(例如北极燕鸥),也有一些鸟大部分时间都在海上度过(例如信天翁)。

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少数平胸类鸟不会飞,特别是生活在岛上的鸟,基本上也失去了飞行的能力。不能飞的鸟包括企鹅、鸵鸟、奇異鸟(一种新西兰产的无翼鸟)、以及绝种的渡渡鸟。当人类或其他的哺乳动物侵入到他们的栖息地时,这些不能飞的鸟类将更容易遭受灭绝,例如大海雀,和新西兰的恐鸟。

鸟类有许多特化的适应飞翔生活的解剖特征:

• 骨骼高度愈合:鸟类的骨骼愈合程度极高,如其脊椎相互愈合成若干块联合椎骨,不似哺乳动物椎骨间可以在一定限度内自由活动。骨骼的高度愈合有利于提高鸟类的骨强度,减低骨骼自重,是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

• 体表被羽:羽毛在发生学上于爬行动物的鳞片来源相同,羽毛的出现是鸟类飞翔必须的,并且通过换羽来更换。鸟类的羽毛分正羽、副羽和绒羽。

• 呼吸系统:鸟类的呼吸系统与众不同,其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元不是肺泡而是微气管,而且具有分布于全身各处骨骼内的气囊,吸气时空气经微气管从体外进入气囊,进行第一次气体交换,呼气时气体经微气管从气囊排出体外,进行第二次气体交换,因此鸟类每呼吸一次,气体交换两次,气体交换效率明显高于哺乳动物。另外气囊的存在也进一步降低了鸟类的体重。
想更深入了解鸟类的呼吸系统请查阅双重呼吸

• 生殖和排泄系统:无论雄雌鸟类的生殖系统仅在繁殖季节膨大并产生功能,非繁殖季节其生殖系统便会萎缩,即便解剖也很难发现。鸟类只有一个肾,另一个肾自然萎缩;鸟类以不溶于水的尿酸为主要代谢物,以上特征可以有效地减轻鸟类自重。

• 消化系统:鸟类的消化系统明显短于哺乳动物,这也是造成鸟类频繁排遗的一个原因,但较短的消化系统有助于减轻鸟类的体重。
此外鸟类还有一些特殊结构:羽毛、喙、蜡膜、孵卵斑、距、尾脂腺、嗉囊

羽毛的种类

羽毛是禽类表皮细胞衍生的角质化产物。羽毛为原始爬行动物的鳞片演化而成,被覆在体表,质轻而韧,略有弹性,具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另外,羽毛经加工后可制作成羽毛球、羽毛笔、羽毛粉等物品,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一般来说羽毛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以下为羽毛的结构
以下为羽毛的显微结构


家鸽的链接请点我



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爬行动物(Reptilia)

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或称爬行类、爬虫类)是一类脊椎动物,属于四足总纲的羊膜动物,是对蜥形纲及合弓纲除鸟类及哺乳类以外所有物种的通称,包括了龟、蛇、蜥蜴、鳄及已绝灭的恐龙与似哺乳爬行动物等等。

爬行动物是第一批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真正征服陆地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爬行动物也是统治陆地时间最长的动物,其主宰地球的中生代也是整个地球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时代,那那个时代,爬行动物不仅是陆地上的绝对统治者,还统治者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类其它生物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是爬行动物的时代,大多数爬行动物的类群已经灭绝,只有少数幸存下来,但是就种类来说,爬行动物仍然是非常繁盛的一群,其种类仅次于鸟类而排在陆地脊椎动物的第二位。

爬行动物现在到底有多少种很难说清,各家的统计数字可能相差千种,新的种类还在不断被鉴定出来,大体来说,爬行动物现在应该有接近8000种。由于摆脱了对水的依赖,爬行动物的分布受温度影响较大而受湿度影响较少,现存的爬行动物大多数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则很少,只有少数种类可到达北极圈附近或分布于高山上,而在热带地区,无论湿润地区还是较干燥地区,种类都很丰富。


在过去传统的林奈氏分类系统里,爬行动物的层级为纲,名称是爬行纲(Reptilia)。但由于该分类没有包含恐龙及似哺乳爬行动物的现存后代——鸟类及哺乳类,而使其成为并系群。根据亲缘分支分类法,现代爬行动物与鸟类组合成的单系群分类是蜥形纲,再与合弓纲组成单系群羊膜动物。

现存的爬行动物包含四个目:

  • 鳄目(Crocodilia):包含鳄鱼、长吻鳄、短吻鳄、以及凯门鳄等23个种。
  • 喙头蜥目(Sphenodontia):包含生存于新西兰的喙头蜥,共2个种。
  • 有鳞目(Squamata):包含蜥蜴、蛇、壁虎、变色龙以及蚓蜥等,接近7900个种。
  • 龟鳖目(Testudines):包含海龟与陆龟,接近300个种。

现代的爬行动物栖息于每个大陆,除了南极洲以外,但它们主要分布于热带与副热带地区。现存的爬行动物,体型最大的是咸水鳄,可达7米以上,最小的是侏儒壁虎(Jaragua sphaero),只有1.6厘米长。除了少数的龟鳖目以外,所有的爬行动物都覆盖者鳞片。

虽然所有的细胞在代谢时都会产生热量,大部分的爬行动物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以保持体温,因此被称为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棱皮龟可能是个例外)。爬行动物依靠环境来吸收或散发内部的热量,例如在向阳处或阴暗处之间移动,或借由循环系统将温暖血液流动至身体内部,将较冷血液流动至身体表层。大部份生存于天然栖息地的爬行动物,可将身体内部的体温维持在相当狭窄的变化范围内。不像两栖类,爬行动物的表皮厚,因此不需要栖息在水边,吸取水份。由于体温调节方面的关系,爬行动物可以较少的食物维生。温血动物通常以较快速度移动,某些蜥蜴、蛇、或鳄鱼的移动速度较快。

大部分的爬行动物是卵生动物,它们的胚胎由羊膜所包覆。然而,某些有鳞目能够直接生下后代,例如卵胎生或胎生的方式。大部分的胎生爬行动物借由不同形式的胎盘给与胎儿养分,类似哺乳类的方式。它们通常提供刚出生幼体适当的初步亲代养育。

变色龙

避役科(学名:Chamaeleonidae,英语:chameleon)俗称变色龙,是属于爬行纲的一种动物,与蜥蜴同属于蜥蜴亚目。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与马达加斯加。


皮肤被颗粒状鳞覆盖,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双眼各自独立,可以自由转向不同视角。

背部有嵴棱;八肢较长,前后肢均具5指、趾,分为相对2组,前肢内侧3指愈合,外侧2指愈合在一起,可相互握持;后肢相反,内侧2趾和外侧3趾愈合,并相对持,这样,它就更善于在树上攀爬。

一些种类的变色龙是根据周围环境来变换体色,而另一些则是用体色来表达情绪:当受到威胁或赢得配偶时体色最为鲜艳。也有表现身体状况的颜色:发黑是身体状况差时,发白则是体温过高时。舌头较长,几乎与躯干等长,上面有黏液,捕食时,舌头能迅速“射”出,黏住昆虫。尾较长,善于缠绕在树干上,有“第五只手”的作用。




蛇,是无足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又有蛇、虺、螣、蚺、蜧、蜦、长虫等别称,根据品种也会有蝮、蚺、蟒、蝰等近义称呼,属于有鳞目。正如所有爬行类一样,蛇类全身布满鳞片。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共有3,000多种蛇类,包括体型最短小的细盲蛇科以至最长的蟒科及蚺科。为了配合蛇类窄长的身体,成对的内脏(如肺、肾)会在蛇体前后排列,而非左右互对。

部分蛇类拥有毒性,能令被其咬击的生物受伤、疼痛以至死亡。蛇的另一个特征是颚部能作出广角度的开合,因此能吞食比自己身型庞大的猎物。


毒蛇是指所有能分泌特殊毒液的蛇类。蛇毒一般是以蛋白质为主的复合物质,平常贮存在颅腔内的毒素腺中。所有毒蛇体内的毒素腺都会透过体内的管道,把毒素传送到上颚的空心牙齿中。几乎所有蛇毒都蕴含“玻璃酸酶”,这是一种会令毒素迅速扩散的酶素。所有毒蛇的毒素成分,主要可分为细胞毒素(如出血毒素)、神经毒素及肌肉毒素(亦有混合型的毒素),这些毒素会直接攻击生物的神经系统及肌肉系统,亦可能导致呼吸系统障碍、肌能麻痹,最终令生物死亡。毒蛇多拥有前列管沟尖牙,能让毒囊中的毒液透过空心的沟牙流出,有效地向生物注射毒素。

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尾短,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著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还是需要专家来鉴证。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

看看一种毒蛇(Russell's viper)的毒液滴到血中的反应

蛇的最大特点是脊椎数目多,常达160个以上甚至可到400个以上。在脊椎骨中央面生有一对称为椎弓突的构造,以限制脊椎骨之间的活动。蛇体主宰行动的部分,是每个脊椎骨左右两边连接的一对肋骨。蛇没有胸骨。在肋骨上连到腹面体壁的鳞片的肌肉,肌肉收缩时,拉动鳞片脱离地面,并使体壁收缩,达到运动的作用。
                   
蛇的下颔骨左右两半并未愈合,而是靠勒带松弛地连在一起 ;颚骨、翼状骨、方骨和鳞骨彼此形成能动的关节,因此,口可以开的很大,达130°,能吞食比它的头大好几倍的食物。



运动方式

蛇之所以能爬行,是由于它有特殊的运动方式:

一种是弯蜒运动,所有的蛇都能以这种方式向前爬行。爬行时,蛇体在地面上作水平波状弯曲,使弯曲处的后边施力于粗糙的地面上,由地面的反作用力推动蛇体前进。

第二种是履带式运动,蛇没有胸骨,它的肋骨可以前后自由移动,肋骨与腹鳞之间有肋皮肌相连。当肋皮肌收缩时,肋骨便向前移动,这就带动宽大的腹鳞依次竖立,即稍稍翘起,翘起的腹鳞就像踩着地面那样,但这时只是腹鳞动而蛇身没有动,接着肋皮肌放松,腹鳞的后缘就施力于粗糙的地面,靠反作用把蛇体推向前方,这种运动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使蛇身直线向前爬行,就像坦克那样。

第三种方式是伸缩运动,蛇身前部抬起,尽力前伸,接触到支持的物体时,蛇身后部即跟着缩向前去,然后再抬起身体前部向前伸,得到支持物,后部再缩向前去,这样交替伸缩,蛇就能不断地向前爬行。在地面爬行比较缓慢的蛇,如铅色水蛇等,在受到惊动时,蛇身会很快地连续伸缩,加快爬行的速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


蜥蜴

蜥蜴,是对有鳞目蜥蜴亚目内的爬虫类总称。它们是爬行动物纲中最庞大的家族,有记录的品种超过4700种,栖息环境也广布各地,主要分布于热带地区。有生活于水中、栖息于沙漠、潜藏与地下、攀爬于树林、甚至是飞翔在空中的,而且会为了环境的差异而演化出各种不同形态,比如:攀爬能力强,脚趾长有吸盘的守宫(壁虎)、以皮膜在空中滑行的飞蜥、四肢退化而形态极象蛇的蛇蜥、适应树息环境而体色随之变化的变色龙、适应地底生活的石龙子……等,大致来说,它们的身体都覆有鳞片,包括腹部在内,且以四肢步行,大多有尾巴且尾长。体型差异很大,从数厘米大的加勒比壁虎,到近3米长的科莫多龙都有。


有些被称为蛇蜥的种类脚已经退化,只留下一些脚的痕迹构造;它们因为有眼睑和耳朵,所以能与蛇区分。许多蜥蜴能变换它们的颜色以因应环境的变化或压力,例如变色龙。大部分的种类为肉食性,以昆虫、蚯蚓、蜗牛,甚至老鼠等为食。但也有以仙人掌或海藻为主食,或是杂食性的。


壁虎

壁虎,又称守宫、檐蛇、檐蛇、盐蛇、蝎虎子、蝎勒虎子(可能特制蝎虎)或四脚蛇,是中小型的蜥蜴,4cm到40cm左右,在温暖的地区、丛林、沙漠都有分布,以至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国家地区的各家各户有檐篷小洞的地方都可以发现其踪迹,但由于壁虎是季节性动物,温度于摄氏11度或以下的环境下仍然活动的话就会死去,所以一般在亚热带地区生活的壁虎,每逢冬季就会躲起来冬眠,故此壁虎比较少见于温带和寒带等寒冷地区。主要捕食蝗虫、蟑螂、土鳖、蜻蜓、蛾、蟋蟀等昆虫及幼虫,偶尔也吃其他蜥蜴和小鸟等,咬住东西往往不松嘴。


大部分壁虎(约75%)是黄昏或夜行性的。其身体的颜色和垂直型瞳孔于此习性适应,瞳孔收缩时形成四个小孔。一次产1-2个卵,卵壳脆弱。有些新西兰的种为卵胎生。壁虎的脚趾有将近10亿枝的微小特殊细毛。有些细毛很靠近平面,使壁虎吸附在物体表面,不掉下来。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超过五千万年,并且遍布全球。因为它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很多环境下生存,如沙漠和热带地区。在这些地方壁虎呈现出物种的多样性。

各种壁虎的足
大壁虎栖息在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缝隙、石洞或树洞内,有时也在人们住宅的屋檐、墙壁附近活动。听力较强,但白天视力较差,怕强光刺激,瞳孔经常闭合成一条垂直的狭缝。夜间出来活动和觅食,瞳孔可以扩大4倍,视力增强,灵巧的舌还能伸出口外,偶尔舔掉眼睛表面上的灰尘。它的动作敏捷,爬行的时候头部离开地面,身体后部随着四肢左右交互地扭动前进,脚底的吸附能力很强,能在墙壁上爬行自如。原来认为它的脚下有吸盘,其实其趾端膨大的足垫并不是吸盘,而是在足垫和脚趾下的鳞上密布着一排一排的成束的象绒毛一样微绒毛,如同一只只弯形的小钩,所以能够轻而易举地抓牢物体,可以在墙壁甚至玻璃上爬行,微绒毛顶端的腺体的分泌物也能增强它的吸附力。

当壁虎遇到敌人攻击时,它的肌肉剧烈收缩,使尾巴断落。刚断落的尾巴由于神经没有死,不停的动弹,这样就可以用分身术保护自己逃掉。 同时壁虎身体里有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再生尾巴。当壁虎尾巴断了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出这种激素使尾巴长出来,当尾巴长好了之后,它就会停止分泌。



龟,俗称乌龟,泛指龟鳖目的所有成员,是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特征为身上长有非常坚固的甲壳,受袭击时龟可以把头、尾及四肢缩回龟壳内。大多数乌龟均为肉食性,以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为主食,亦食植物的茎叶。龟是通常可以在陆上及水中生活,亦有长时间在海中生活的海龟。龟亦是长寿的动物,自然环境中有超过百年寿命的。



龟鳖目(Chelonia)爬虫类,主要特征为身体的重要器官藏在一保护壳内。 无齿,行动缓慢,无攻击性,体长从不到10公分(4吋)至2公尺(6.5呎)以上都有。四肢粗壮、适于爬行,脚短或有桨状鳍肢(海龟),具有保护性骨壳,覆以角质甲片。壳分为上、下两半,上半部即背甲,下半部即胸甲,背甲与胸甲两侧相连。乌龟壳略扁平,背腹甲固定而不可活动,背甲长10一15厘米、宽约15厘米,有3条纵向的隆起。头和颈侧面有 黄色线状斑纹,四肢略扁平,指间和趾间均具全蹼,除后肢第五枚外,指趾末端皆有爪。


龟一般生活在河、湖、沼泽、水库和山涧中,有时也上岸活动。乌龟是一种变温动物,到了冬天,或者是当气温长期处在一个较低情况下,乌龟就会进入冬眠,各种乌龟的种类不同,开始冬眠的温度也不相同,不过通常都在10~15℃。这个时候乌龟会长期缩在壳中,几乎不活动,同时它的呼吸次数减少,体温降低,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所消耗的营养物质也相对减少。这种状态和睡眠相似,只不过这是一次长达几个月的深度睡眠,甚至会呈现出一种轻微的麻痹状态。

此外,龟还具有如下特性:繁殖率低且生长较慢,一只500克左右的乌龟经一年饲养仅增重100克左有。但乌龟的耐饥能力较强,即使断食数月也不易被饿死,抗病力亦强,且成活率高。所以乌龟是较易人工饲养的动物。







2012年8月1日星期三

两栖动物(Amphibia)

两栖动物(Amphibia)

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包括所有生没有卵殼的卵,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表面没有鳞片,毛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其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进行呼吸,长大后用肺兼皮肤呼吸。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不能一生离水,因为可以在两处生存环境,称为两栖。它是脊椎动物从水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现在大约有三千多种两栖动物。两栖动物是变温动物。

两栖动物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既有适应陆地生活的新的性状,又有从鱼类祖先继承下来的适应水生生活的性状。多数两栖动物需要在水中产卵,发育过程中有变态,幼体(蝌蚪)接近于鱼类,而成体可以在陆地生活,但是有些两栖动物进行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产卵,有些从卵中孵化出来几乎就已经完成了变态,还有些终生保持幼体的形态。两栖类起源于距今约三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鱼类从水到陆逐渐自我完善达到了质变并适应陆地新环境,因而形成了两栖动物,它们是最早的登陆四足动物。


两栖动物通过皮肤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也有其他呼吸器官,如所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都有鳃,一些物种的成年也有鳃,许多物种的成年有肺。还有一些两栖动物可以依靠嘴的黏膜呼吸。

大多数两栖动物在水里产卵,他们在水里被孵化成幼体,进而发育到成年,这个过程叫作蜕变(metamorphosis)。两栖动物多是食肉的,一些两栖动物的幼体只吃水生动物,如小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和虫子,还有一些则以藻类或动物遗体为食。成年的两栖类可以吃活的水生动物,甚至是小型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一些两栖动物在幼体阶段尾巴或腿有再生能力,有些甚至在蜕变后短期内还有这种能力。


两栖动物分为三纲,两个已经灭绝,现存一类包括三目。

  1. 迷齿亚纲 Labyrinthodontia(已灭绝)
  2. 壳椎亚纲 Lepospondyli(已灭绝)
  3. 滑体亚纲 Lissamphibia


蚓螈和卵(点我看更多图片
  • 无足目 Apoda(又称蚓螈目Gymnophiona或裸蛇目Gymnophiona):本目共5科、34属、170种
  • 有尾目 Caudata(又称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本目共9科、60属、358种,如娃娃鱼、蠑螈
  • 无尾目 Anura(又称蛙形目Raniformes):本目共20科、303属、3,700种,如青蛙、蟾蜍

繁殖与成长


两栖动物繁殖时候需要水,因为它们的卵要生在水里。刚从卵裡出来的幼体形态似鱼(如蝌蚪)用鳃呼吸,有侧线,依靠尾鳍游泳。然后经变态(metamorphosis)才能上陆生活。一般来说,它们最后会离开水,但是并非所有两栖动物都是这样。它们成长过程中最明显的是长出四条腿来在陆地上行走,另外还有:

  • 身体分为头、躯干、尾和四肢四部分
  • 鱼鳃改为别的呼吸器,如肺
  • 皮肤变为可以交換氣體的器官
  • 眼睛加了活动性眼睑,下眼睑连有瞬膜
  • 在蛙蟾类的眼后常有一圆形鼓膜(tympanic membrance)覆盖在中耳(middle ear或称鼓室tympnic cavity)外壁,内接耳柱骨(columella),并出现耳咽管(eustachian tube)
蝌蚪

蝌蚪是蛙、蟾蜍、蝾螈、鲵等两栖类动物的幼体,刚孵化出来的蝌蚪,身体呈纺锤形,无四肢、口和内鳃,生有侧扁的长尾,头部两侧生有分枝的外鳃,吸附在水草上,靠体内残存的卵黄供给营养。与蝾螈幼体相比,蛙和蟾蜍的蝌蚪体短、卵形、尾宽、口小、无外鳃。内鳃被鳃盖覆盖。

体色较浅、身体略呈圆形、尾巴长、口长在头部前端的是青蛙的蝌蚪。身体呈黑色而尾巴较浅、体形呈椭圆形、尾巴短、口在头部前端腹面的则是蟾蜍的蝌蚪。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头的前端腹面上,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口在头的前端。蛤蟆的蝌蚪比青蛙的个头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较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蝾螈

娃娃魚,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哭啼声,故俗称“娃娃鱼”,別名大鯢(Andrias davianus),可在中国、日本的溪涧、池塘里发现,一般寿命50至60年,有说能生存达80至100年,屬中國二級保護動物,為特有物種,最長可超過1米。 由於肉味鮮美,慘遭捕殺,資源受到嚴重破壞。
蝾螈幼体
娃娃鱼的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 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 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 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 体表光滑,布满粘液。 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几种蝾螈
娃娃鱼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 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娃娃鱼的视频

市面上卖的娃娃鱼一般都是蝾螈(Salamander),又称火蜥蜴, 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包括北螈、蝾螈、大隐鳃鲵(一种大型的水栖蝾螈)。 它们大部分栖息在淡水和沼泽地区,主要是北半球的温带区域。  它的幼体没有经历变态发育,所以在成年时仍保留了水生和带腮的特点。

娃娃鱼介绍

它是蝾螈科的1属。体全长61~155毫米。头部扁平;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 现有6种及亚种,均分布于亚洲东部。 日本有剑尾蝾螈和红腹蝾螈两种。
虎纹蝾螈的视频

它与蛙类不同,一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体表没有鳞。 蝾螈的体表因半透性,而导致水份的散失,所以多数的蝾螈都栖活于潮湿的环境中,陆栖能力好一点的种类可以离水较远,但生活的环境仍以潮湿的苔癣环境为主,至于那些如大鲵等对水份较为依赖的种类,则多偏好生活在低温且水质清洁的环境中。蝾螈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因为它们能够再生绝大部分肢体。

青蛙

青蛙,英文名frog。是两栖类动物,最原始的青蛙在三叠纪早期开始进化。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始蛙亚目、中蛙亚目、新蛙亚目。


青蛙的身体分头、躯干、四肢三部分,皮肤光滑。
运动捕食方面就是:游、跳、用舌捕食。
繁殖发育方面是:卵生、发育变态。
生活环境是: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
青蛙用肺来呼吸,但也可以通过湿润的皮肤从空气中吸取氧气。它皮肤里的各种色素细胞还会随湿度温度的高低扩散或收缩,从而发生肤色深浅变化。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一般是夜晚捕食。

蛙和蟾蜍这两类动物没有太严格的区别,有的一科中同时包括两种。一般来说,蟾蜍多在陆地生活,因此皮肤多粗糙;蛙体形较苗条,多善于游泳。两种体形相似,颈部不明显,无肋骨。前肢的尺骨与桡骨愈合,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因此爪不能灵活转动,但四肢肌肉发达。



蟾蜍

蟾蜍,俗称癞蛤蟆,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蟾蜍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大约有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蟾蜍会通过吸气,让身体膨胀起来,并用四条腿把身体撑起来,来威慑攻击者。
稀有的蟾蜍Surinam toads,其幼儿在母亲背上发育成为成体后才出来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田边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有些也在陆上泥土里越冬。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捕食的对象是蜗牛、蛞蝓等。